UC喊你去报道” “UC满了去今日头条吧”……最近诸如此类的调侃话语常见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新闻评论之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把它等同于对“标题党”内容的调侃戏谑。然而严肃来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内容首先呈现在终端的都只是 30 个字以内的一个标题,即使“碎片化”如只有 140 字的微博也会冠之标题提纲挈领。标题承担着“流量入口”的功能,内容平台和媒体人为了吸引用户和读者的注意力,必得在标题上下功夫。
标题是文章的一部分,也可以认为是文章形式的一部分。回看中文互联网发展史,语言载体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网友吐槽过“知音体”,跟风过“凡客体”,模仿过“陈欧体”,各行业人群还跟风过“高晓松体”……倒不是说这些形式之下所有的内容都令人回味,但它们能够引起一定反响和讨论,足以说明在市场的筛选和过滤之后,这些或标题或文体的形式有其可取之处。
以目前中文互联网上最大的问答社区知乎来说,其中多见“如何用王家卫/喊麦……的方式告白/分手/讲江南皮革厂倒闭的故事……?”一类问题,这从侧面上反应了形式/标题若有冲突感,可以产生很戏剧性的效果。再如也有知乎网友提问“如果要你们给四大名著换一个名字,你们会取什么?”,有 280 多个回答,其中高赞回答获得了16K的赞同——答主列举了“网文版”“朋友圈版”“论文版”“走进科学版”“欧美剧版”等 18 种流行的文体与标题形式,单是此回答的评论量就达到了 1137 条。
鉴于版权原因此处不放原答案的截图,根据其他高赞回答,还是可以总结出若干套路性的技巧。
信息前置,标题可以越写越长。标题越长,携带的信息越多。编辑作者不是写古诗的诗人,无法做到字字凝练如诗词,再加上移动端阅读的特点,就要尽可能地使读者在标题里首先理解到文章的主题和重点。例如腾讯网主编上月下旬发表在个人公众号上的文章《当每个自媒体都想从帽子里变出兔子,已经没有记者在赶往新闻现场的路上了》,标题达 34 个字之多,但读完这句话时很难说它累赘或用简短的语言去替代。
疑问、设问、反问,问句形尽而意味深长。日常对话一问一答才有交流,单方面的倾诉和倾听双方都易厌倦。有问句的标题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心理预期:这篇文章是来回答问题的,是能够提供干货的,而不只是立一种态度或者摆一种观点。
例如这样一个标题:《豆瓣推出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诗与远方能否商业化?》
熟悉套路,然后反套路。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写文章本没有套路,用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套路。但是若想取得出人意表的效果,套路之外更需反套路,因时而动才能常用常新。
从内容大爆发的行业现状来看,“震惊部”“标题党”的存在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一方面是平台和作者在适应新媒体时的自我发展必经之路,一方面也需要用户和时间来检验。适度合理的“震惊”和有技巧的标题党是多样化文体的一部分,只是需要作者和读者双向识别,同时淘汰那些过于夸张、三俗的垃圾资讯。当然,最坚实的保障还是让内容配得起标题,短视频领域如今依然炙手可热的papi酱,每一个视频标题既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点击,也能凭借戳中粉丝的内容而获得点赞转发频频。给内容平台和自媒体人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参考。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