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X朋友的产品是一款习惯养成类APP,专门鼓励大家在这个APP上建立自己“希望养成的习惯”,然后进行打卡练习,以期通过该APP培养和随时监督自己。
其实对于这种小而美的“完善自身型产品”,包括习惯养成,记日记,读书笔记,健身等各类APP,我一直都是很充满怀疑的,因为他们始终无法很好的解决一个问题:
就是用户“自我驱动”后,无法第一时间收获正向奖励和即时反馈,从而让很多用户坚持一阵后便很快放弃。
最近看的一本名叫《游戏化思维》的书,也是提到了这一点:
做家务,学习,读书,减肥这些事情常常看似让人望而却步,但如果可以很好的解决正向奖励,即时反馈等问题,其实完全可以变相的把它们看作是一场游戏。
就好比如果你用了一个家务养成习惯APP,铺好床之后迅速得到了50点经验值,做好早餐之后又得到了100点经验值,并在今天清理掉马桶这个“终极大BOSS”,那你就能不断的升级,并得到各种头衔和装备,那这样的产品,一定是被用户所钟爱的。
因为用户通过做家务,得到了充分正向奖励和实时反馈,由此产生了极强的精神愉悦。
之前火爆朋友圈的微信步数也算是正向奖励的一种,因为通过每日查看朋友圈的排名,前几位的用户得到了充分精神愉悦,
但只可惜微信步数并不能同理换算成减肥的体重或者是“战胜拖延症”的标志,所以它也只是火了一阵,现在,我很少再看到朋友圈有晒这个的了。
02
好,我们拉回来,重新再说朋友的习惯养成类APP这款产品。
由于没有类似得分,经验值等正向激励,该产品的用户增长缓慢,不过这不是最要紧的问题,朋友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该产品虽然增长缓慢,但用户量有,日活量也有,可是因为产品功能的不完善,用户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对于产品也就缺乏很强的参与感。
这就造成了比如朋友举行了诸如“连续晒早起得大奖”,“每月瘦身赢奖金”等等有趣的活动,鲜有人参加,
再比如该产品上线了晒打卡功能后,用户们虽然可以互相为对方点赞,但依然无法互相认识。
可以说,这个APP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初创产品所具有的共性问题:
1. 产品有用户,有活跃,有人用,但产品内部冷冷清清,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2.因为产品本身或者迭代较慢的原因,用户和用户处于信息的孤岛。
3.不知道谁是核心用户,不知道谁是活跃用户,产品初期的用户聚合力没有形成。
关于产品初期的用户聚合力,我要重点说一下:
由于现阶段,“刚需类”的APP已经基本被开发的差不多了,所以现在出现的,基本都是一些垂直细分类产品。
而这种垂直细分类产品的传播大部分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它是会从一个用户死忠粉的小圈子起,开始慢慢的向外扩散,并逐渐覆盖到越来越多的人群。
就好比几棵紧密的树根,不断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所以我强烈的认为,对于很多垂直细分类的产品,在初期能让用户们就有一定的聚合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根部茁壮,枝丫才可参天。
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只有社群。
03
初创团队应该把建立社群的这项目标提到和产品开发同样等级的重要程度。
就像我在之前写过的《初创团队用户运营的几点问题》这篇文章里所说:
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能拥有用户,就一定会挖掘到需求,开发出产品.
但要是反过来,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你再天天嚷着产品为王产品为王,可是连用户都收拢不住,这产品给“鬼”用?
所以社群的作用,就是在你产品不完善,很多功能无法补全,用户联系不够紧密的时候,去帮你填补此方面的空缺,
以及让你的产品在初期就有着真正的“用户聚合力”。
想想看,要是能打造个几千人“死忠粉”的社群,那这其中的价值,要远远比停留在产品里的那几千日活要强的多。
当然,
想打造一个好社群,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04
首先,初创团队一定要明白的是,你打造的是“社群”,不是打造的是“用户群”。
套用“李叫兽”的话来说:
社群,应该是一群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群体。
并不是把一群用户拢到了一个QQ群或者微信群里就是社群了。
一个做日记类APP的朋友告诉我他们也有社群,里面都是用他们日记类APP的用户。
我说你这不是社群,你这就是用户群,如果你的群是以“每天轮流分享自己的生活感受”为主题,为目标,那这才是真正的社群。
朋友的习惯养成类APP如果要建社群则很好办,毕竟该产品里用户都有一个主要目标—“养成更好的习惯,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所以建立社群的第一件事,就是一定要确立它的主题,它的目标,只有这样,这个社群才有用户们内在联系的源动力。
05
社群的人数是很关键但确是很多人忽略的问题。
很多初创团队为了应付KPI的压力,在建社群的时候,喜欢拉大群,动辄300人,500人,看的很过瘾,但其实这样的社群完全是低效且无用的。
用户形成聚合力的关键在于什么?
在于每位用户都受到了重视,因此而产生了极强的“归属感”。
当每个用户都能在社群里感受到来自集体对于他的重视,他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足够的向心力,并愿意更加认同自己的社群属性。
想想也很简单,
你在一个30人的班级受到老师的关爱多,还是在一个300人的班级受到老师的关爱多?
如果老师的关爱无法覆盖到你,你自然也不会对班级产生任何的归属感。
所以,你觉得一位用户在一个500人的微信群,他会感受到运营人员对于他的重视么?
不会。
你觉得一位用户在一个200人的微信群,他会感受到运营人员对于他的重视么?
不会。
你觉得一位用户在一个100人的微信群,他会感受到运营人员对于他的重视么?
我觉得依然够呛。
所以我强烈建议初创团队在初期搭建社群时,以灵活精干,30人~50人的小群为主体,人少群多。同时由于各个群人数较少,也给后续增加新用户进入社群留出了空间,形成了以老带新的机制。
所以,我建议朋友做社群,也要以小群为主,因为用户的需求不同,导致社群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的用户希望战胜拖延症,有的用户希望减肥;有的用户希望养成记日记习惯,所以灵活性的小群更适合朋友的产品。
06
我希望大家再次重新温习一下李叫兽的话:
社群,是一群人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群体。
既然把用户们聚到了一起,就不能让用户们每天只顾着闲聊,而是需要让我们的这个社群有活动,有内容,
而这个内容,活动,也是要贴合社群成员们共同努力的的方向。
所以当社群搭建好后,用户运营们,要定期举行活动,要让大家不仅有目标,而且还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现阶段,大部分社群的内容都以微课堂,分享为主,但其实,除了课程分享,我们的脑洞可以开的再大一些。
例如社群们的成员们可以一起做一些任务:
比如秋叶的PPT社群经常会组织一些众筹PPT等活动,要求社群成员一起做PPT,一人做一到两页,提升PPT技能。
社群的内容还包括可以以小组形式比赛,
比如像朋友的这款习惯养成类APP,做社群,可以分成几队,互相坚持每天早晨打卡跑步,分享读书笔记,互相竞赛等等
甚至这些活动完全可以就用该APP进行监督,由此形成了社群对于产品的反哺。
所以,“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是社群另一重要的驱动力,需要用户运营们不断地督促大家去实现目标,以此来刺激社群的活跃,从而推动着它不断前行。
07
最后,无论如何,我建议初创团队在搭建社群时,还是要投入一定的物质和金钱资源的。
因为如果只靠两到三位用户运营去运营众多的小社群,我个人认为精力是完全不够用的。
这时候就可以用一定的物质奖励来激励社群中比较有潜力,积极,愿意奉献的用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他们来代为管理,那用户运营的工作就可以大大减轻。
因为他只需搭建好相应的运营规则,之后即可将运营的重点,放在这些“社群管理员”上。
甚至还可以招募社群副管理员,备用管理员,使得自己整个社群的运营,不会因为一个人或者两个人的走掉,而陷入一阵慌乱。
最好的用户运营,一定是让用户来管理用户。
08
当然,要想运营一个好的社群,还有很多值得说的。
例如“首群试错,快速复制”。在搭建第一个社群时,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去完善,当搭建好之后,进行快速复制与扩散。
还比如,社群最开始要“低姿态引入”。前几十名用户,一定要每一个人都进行小小的深入沟通,再进行引入,如果觉得用户气场不对,宁可放弃。
还有很多很多.....
总之,我个人认为,对于社群的搭建和运营是初创团队在运营方面所面临的第一道坎,如果能跨过这道坎,则社群将会很有力的支撑起其他包括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等各个模块,从而将产品的整个运营工作彻底盘活。
你的社群,搭建好了么?
作者:玮冬
来源:公众号:刘玮冬运营手记(ID: liu17701793970)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