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雯
粉丝越来越多,但阅读越来越低。原来一篇文章发出来,后台留言就炸了。如今狠狠心当一回标题党,用户动静却不大。那些曾经你侬我侬的粉丝,如今却仿佛都睡着了。95%的粉丝失联,有多少小编体会到了失恋的滋味?
昨天,新榜从数据、社群和评论的角度,为大家介绍了“唤醒沉睡粉丝”的三个方法(点击阅读)。今天将主要围绕微信的社交和工具属性来谈,告诉你如何通过“调动粉丝情绪,加深品牌认知”,来找回和粉丝热恋的感觉。
玩转UGC,做用户的知心人
传统媒体是“主编向”,而新媒体是“受众向”。UGC无论对运营者还是用户,在促活方面都是利器。
对运营者而言,可以快速成稿,节省创作时间,还能趁机了解用户的想法;对用户而言,习惯内容消费的他们,更容易生产出切中自身兴趣和利益的内容。在表达的同时,他们享受了“上墙”的快感,会更积极地转发。促活又拉新,对运营者来说,一石二鸟。
如何让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生产者”,就要看运营人的功力了。UGC并不是自媒体人逃避选题的借口,相反,它对选题的要求更高:这个话题必须贴近生活,且门槛低、热度高,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这时候必须“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下。周末的运营数据往往不那么好看,可周日推送的《 54 岁土豪阿姨应聘“咪蒙”落选,新媒体招人到底有哪些要求?难在哪儿?怎么面试?我们采访了 11 家大号》,却成为“新榜” 6 月阅读量Top3 的文章。
收集业内人士观点,也是行业媒体不错的操作思路。“新榜”每周的固定栏目“我爱问榜妹”,就是群访了内容领域的专家,为用户解答运营的疑问。这类UGC话题能很快把用户带入场景,引发他们思考,提出下一个问题。长此以往,用户黏性就起来了。
挑起争议话题,把每个公众号打造成“奇葩说”
如果说UGC是让用户“有话可说”,那么这招可能是让用户“不得不说”。
人天生喜欢争辩和无意识站队。针对某个热点事件或某个月经式话题,自媒体人率先表明立场,就算不主动提问,也能引来大波赞或弹。
《奇葩说》之所以用户参与度高,表层原因是它给用户摆了两条路,你必须非此即彼地做选择。深层原因是它抓住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一些诸如“我和你妈掉水里先救谁”的千古谜题,既能引起用户严肃讨论,又能让用户“一言不合抖机灵”。
新榜此前介绍的米未传媒官方微信号“东七门”,也正是吃了《奇葩说》的红利,善于选择辩题式的选题,从正反两方解释某个现象。用户要么有种“说的好有道理我要鼓鼓掌”的心理,要么有种“你就是瞎乱掰我要抨击你”的冲动。激起情绪,不管是正向还是反向,促活的目的都达到了。
《马东:我们都差一堂关于死亡的课》,这篇点赞近 5000 的爆文,针对的是《奇葩说》第三季第 22 集的辩题: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我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
一个关键词是:延展性。“死亡”是所有人都要面对,却不敢谈论的话题。只需一个契机,所有情绪都能在一瞬间爆发。新媒体运营者的价值,就在于找到这个契机,让不同人在不同情境下做选择,抛砖引玉逼用户思考和表达。
利用微信关系链做轻社交,让粉丝互动起来
内容创业者喜欢把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创业第一站,一是因为微信聚集了流量,二是因为微信沉淀了关系。大多数人只看到前者,却对后者利用不够。引导用户分享推文到朋友圈,利用的是微信的媒体属性,让用户之间产生关联,才能乘上微信社交属性的快车。
“小黑屋”是微信公众号“我要WhatYouNeed”开发的一个小程序。官方设置了很多情感话题,用户回复其中一个,就能收到 3 个陌生人的故事。“我要WhatYouNeed”的粉丝多为情感细腻的学生群体,这种类树洞的社交功能,很容易引起共鸣。
同样的逻辑,“槽边往事”和“概率论”也在用。
“槽边往事”的玩法是:给公众号发一张图片,收到另一张来自他人的图片,上面有对方的名字和头像。这个微信菜单里的小功能,现在已经拓展成一个图片社交软件“图友”了;“概率论”的玩法是:给公众号留一段话和微信号,收到另一个人的留言和微信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来交换微信号,这是更直接的社交活动。
这世上“沉默的大多数”居多,大多数人不喜欢在客厅演讲,只喜欢在小圈子里窃窃私语。如果微信公众平台能作为一种工具,将这些粉丝一对一连接起来,是否就能单点突破,增强粉丝的向心力呢?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的用户,对该公众号的忠诚度肯定比普通用户高很多。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