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菜单栏“唠叨唠叨”里提过这点,但后来想想这东西可能还是有较大价值的,可以单独作一篇主题写出来。可能有些人已经玩腻了,但更多的人可能从来没注意过。
每当在搜索引擎查询一次,搜索引擎会记录这些历史搜索,当用户二次搜索清空搜索框,或者历史搜索词的某个片段时,下拉框会显示历史搜索缓存。
搜索引擎会记录用户最终触发“百度一下”的搜索词,且对这些词记录保存,当用户进行二次搜索时,用后台脚本语言查询数据库,把搜索缓存调出来,然后再返回给前端。浏览器本身可能也会把历史搜索记录以cookie的形式保存在本地。
流量背后是真实的人,如果我们对手里的流量进行区分,比如按性别分成“男性流量”和“女性流量”、按价值分成“意向客户”和“潜在客户”……
若针对不同的人群,分别植入不同的搜索缓存,且这些植入搜索缓存能够满足他们的搜索需求,或者植入的搜索缓存具备很强的诱导性。那么当这批人产生二次搜索时,恰巧能看到这些植入的搜索缓存,可能会有较大的概率产生点击,达到间接引流的目的。
缺点是太间接了,路径长:
– 植入搜索缓存
– 二次搜索产生点击到搜索结果页面
– 点击目标网站
不排除植入一万个人,最后只能来10个,甚至更少的可能,1%的转化。流量本身的性质和植入的词直接影响每一步转化的损耗量。
但也不是没有好处,比如:
– 成本低,一次设置,不需要过多额外维护
– 流量精准,毕竟都是根据搜索词过来的,既然看到词又产生了点击行为,目标用户的比例自然大
– 可移植,凡是包含搜索功能的流量渠道,不单单局限于搜索引擎,都可以用这套方法
如何实现,还在研究,反正目前能想到的就是利用javascript来实现(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可以加我微信,有机会我们一起搞搞)。
测试的百度,目前还没成功,貌似不单要产生点击行为,还要结合本地浏览器cookie才能产生显示历史搜索记录。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