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料市场发展几十年,目前已进入稳定增长、精细发展的轨道。在饮料基础消费大盘之内,一些垂直细分的饮料门类开始逐渐走入消费者视野。
除了已在中国经营多年的红牛等品牌外,更多的国际大牌投身进来。2016年,在美国功能饮料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魔爪也杀了进来,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开门红。
新人进场
魔爪品牌建立于2004年,用户定位在新生代消费者,迎合年轻人特立独行的消费品味,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2016年,魔爪在美国功能饮料市场占据了39%的份额,先发者红牛的同期份额为43%,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品牌来说极为难得。
2016年,魔爪借道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由太古和中粮提供本地化生产,中粮旗下中国食品承担魔爪的分销,魔爪在中国建立了团队负责营销工作。无论在品牌、渠道、还是营销上,魔爪的起点都相对占有优势。
事实上,在进入中国市场初期,魔爪也确实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德银在2017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魔爪在亚太地区销量强劲,公司对其在中国的增长潜力持乐观态度。但这一良好发展态势,却在不久之后遭遇了重大挫折。
魔爪母公司Monster Beverage在2018年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业绩报告》中显示,其在印度和中国的经营亏损合计为900万美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Rodney Sacks在分析师会议上数次表示,中印两个市场的亏损导致了公司毛利有所下降,销售额则同比下滑5.3%,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面临的库存问题。饮料市场的新品牌在推出之际,都会遇到一段短暂的蜜月期,如果产品和市场策略得当,就有可能在之后的日子里延续这一热度。但魔爪在度过蜜月期之后,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如今的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仍处于爆发增长阶段,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远高于饮料市场年均15%左右的增幅。功能饮料市场在2019年突破千亿元的规模,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在未来几年这一高速增长的状况仍将持续。在如此火爆的市场增长期中,一些在国外大获成功的品牌如魔爪、卡拉宝等,却未能从国内市场的增长红利中获得最大收益,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一件事。究其根本,仍是其本身的营销和市场策略出了问题,对开拓中国市场所面临的难度估计不足。
功能饮料是个高度营销化的品类,市场需求确实很强。但可替代的选择非常多,一旦企业在市场和营销策略上出现失误,被消费者果断抛弃也是很容易出现的情况。魔爪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将在美国运用得当的某些市場策略套用到中国来,因此在中国市场遭遇困境也是必然的。
错位营销
魔爪在美国主打情感路线,突出新生代消费者的个性与张扬,事实上对功能饮料的“功能性”是相对淡化的。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仍坚持在营销上以“音乐、极限赛车运动、电玩、辣妹”这几项作为支柱,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了。
国内真正在玩极限赛车运动的人群数量极少,辣妹这种在美国社会有着普遍心理认同的概念,在中国是个什么样的群体,谁又能说得清楚。
红牛在中国获得成功用了10年时间,到目前为止能让人记住的也就一句话“困了累了喝红牛”。红牛切入这个市场还是从功能性入手的,后发的魔爪却从情感消费入手,这显然是离题太远的一招。
中国新生代消费群体潜力巨大,但是否已形成强大的情感消费文化,还有待考证。
一个新品牌功能饮料,不去首先开发熬夜和长时间不间断工作人群的刚需,却将目光瞄准娱乐中的边缘需求,这肯定是走偏了。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工作最努力的国家之一,这与富裕且工作时间短,导致娱乐时间过长的美国有本质区别。
魔爪采取与红牛不同的用户定位,本意上是与其保持差异性,维持自己的高端形象,但这么一来所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魔爪事实上越过了市场开拓的必经阶段,转而将目光瞄准一个空中楼阁式的不切实际的目标,遭遇挫折也是必然。
除了品牌定位有偏差外,在产品和市场营销方面,魔爪犯下的错误也不少。一个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功能饮料品牌,期望在中国复制美国的成功,竟然没有自己的官网、百科词条,也不投电视广告,甚至不加大投入获得媒体资源的支持,这是相当令人不解的事情。
魔爪母公司应调整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加大品牌投入培育市场,以获取最大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为现阶段最高目标,本着先赔后赚的原则耐心地经营中国市场。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