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莱斯,作为一种独立的零售业态已在中国发展了10余年,只不过此前的发展尚处于在摸索中前行,不温不火,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但此一时彼一时,当前,受大经济环境下行的影响,零售业颓势尽显,高端奢侈品牌也不例外的纷纷关店调整。在此契机下,以“品牌+折扣”为主要特点的奥特莱斯逐渐被熟知并进入到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加之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捧,它开始似黑马突围,并且正在改变城市商业结构。
增幅愈大竞争愈激烈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前十购物中心营业收入同比微增0.5%,而同期全国前十奥特莱斯营业收入则同比大增21.3%。以此为节点,全国各地纷纷开始兴建奥特莱斯,开店数量逐年递增。据联商网统计,奥特莱斯的全国开店数量由2014年开业9家迅速增长到2015年的20家,相当于2001年至2010年10年的总和,再到2016年开业数量已达到33家。
统计中提到,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因庞大的消费力成为诸多奥莱开店的热门选择。2016年华东区域新开业奥特莱斯13家(包含2015年底试业2016年初正式开业的上海百盛优客城市广场),这与2015年的8家相比增幅高达62.5%,与2014年的2家相比更是翻了几倍。
至于其他区域,华南、西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北则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年新增开业奥莱数量均在2家及以上。且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王府井集团在西北地区的投资加大,旗下奥莱也在该地区落地开花,其中2016年更是在西安连开两家,终结了西北地区近三年奥莱“零蛋”的局面。
从城市贡献来看,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2016年总计新开业4家奥莱,15个新一线城市总计新开业8家奥莱,30个二线城市共计新开业10家奥莱,其他城市总计新开业11家奥莱。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2016年各线城市新开业奥莱均比2015年有所增长。但实际上,原本具备消费优势的一二线城市在全国奥莱开业数量中的占比已经越来越低。
而在2017年即将开业的37家奥莱项目中,山西晋中、湖南株洲、浙江乐清、湖南衡阳、陕西延安等三四线城市也将实现奥莱“零”的突破。这样一来,中国内陆27个省会城市,已经全部完成奥特莱斯布局。从近几年的拓展情况基本可以看到,奥特莱斯在中国由核心城市群向次核心城市群下沉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与2014年、2015年一二线城市占据半壁江山相比,2016年该占比已经不足50%。
可以想见的是,随着大量的项目入市,全国众多地方也将出现区域内竞争的情况,2017年,RDM Asia、首创钜大、砂之船集团、杉杉集团以及王府井集团等企业旗下共有11个项目入市,以上项目的入市将会直接加剧武汉、杭州、南昌、西安等市场的竞争。
同时,随着国内奥特莱斯大连锁的形成,部分城市将形成多家奥特莱斯并存的现象,其中尤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最为明显,以北京市场为例,2013年以前,北京市场大型的奥特莱斯项目仅有燕莎、赛特、斯普瑞斯三家奥莱,在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三家奥莱也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消费群体,2013年之后,首创奥特莱斯、八达岭奥莱、乐多港奥莱纷纷入市,在一定程度上,多家奥莱争夺同一市场的情况下,造成了商品资源的分流以及消费者的分流。
中国商业联合会奥特莱斯分会秘书长商秀丽曾经走访了国内外多个奥特莱斯,她认为,中国奥特莱斯目前处于一个高速扩张的时期,相比开发实力,运营能力严重滞后。“未来几年将会是中国奥特莱斯烂尾的集中爆发期。”?
拼的其实是品牌资源
虽然奥特莱斯的发展暂时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状态,但同时也将步入大浪淘沙的阶段。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奥特莱斯专业委员会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国内宣称奥特莱斯的购物中心比较多,有300家之多,但是实质上能达到奥特莱斯标准的并不多。
实际上,奥特莱斯获胜的要点是有足够的品牌货源,欧美拥有许多世界知名品牌,尤其大品牌的服装都产生于此,所以欧美的奥莱货源非常充足。而在中国,真正的奥特莱斯名牌货源短缺,店家很难直接获得厂家直销产品。其常用的模式是通过逐级代理商和招商进货,我国多数奢侈品货源来自品牌的亚洲代理商,在价格和品类上已经慢了一拍,这样既增加了代理环节又加大了成本。所以货源不充足、不稳定,导致品牌更换频繁,而且价格偏高,故而缺乏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