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渴求互联网不间断地给它投食,如饥似渴,越吃越饿。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谈到他为了躲避互联网对他创作本书的摧残,从波士顿郊区搬到科罗拉多山区之后的一段经历:
远离原本习以为常的网上生活,带来的绝不是不痛不痒的感觉。一连几个月,我的神经突触都在为远离了的互联网而号啕大哭。我有时候会偷偷摸摸地去点击“检查新邮件”按钮,偶尔也会在互联网上‘狂欢 ’ 一整天。
作者在山中的这段体验,每个曾尝试远离互联网的人都曾感同身受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暂时没有使用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工具时,能感到整个大脑都像作者的神经一样在“号啕大哭”,对着近在咫尺的手机、电脑哀嚎,不断与坐立难安的身体想要触摸手机屏幕、电脑鼠标的欲望来回拉扯。筋疲力尽之后,欲望胜利,大脑带着身体满足地在互联网世界像一尾自由的鱼儿一样游来游去,惬意非常。
互联网成了人的手和脚,成了人的生活,仿佛没有互联网,就吃不下饭,不会做事,连路都不会走了。这是这个时代人们不自知,却也悲哀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对书籍的梳理,让读者有一次深度阅读的机会,稍作片刻思索。
技术塑造大脑
现代普遍认同的观点是,人类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生物,通过不间断地掌握新技术进而掌控世界,这样看来是技术拓展了大脑的极限,但从大脑为什么能被拓展上看,其实是大脑或者说神经具有可塑性,技术在塑造着大脑。
一、技术塑造脑部神经
上面这一段话,看不明白也没有关系,不过就拿“路痴”这种事情来看,就能明白了。
在地图的使用过程中,脑部专门负责空间解析功能的海马状突起会萎缩,而出租车司机因为要记住大量的空间方位,他们脑部的海马状突起会随着记住的方位信息的增加而体积增大,直观展示了大脑的运行方式。
这就解答了自从有了电子地图之后,路痴越来越多的原因。
技术包括这四类:
1. 扩展体力、灵巧性和漂浮力的技术,如起重机、自行车等。
2. 扩展感觉的范围和灵敏度的技术,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 帮助我们改造一切自然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技术,如药品、建筑技术等。
4. 智力技术,包含扩展或支持我们脑力的所有工具,如手机、电脑、图书等。
智力伦理
每一项技术都在人的脑部塑造了一种智力伦理,关于人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的假设,在这种智力伦理下,人脑的相关神经回路得到强化或弱化,以适应技术的使用。这是人脑适应新事物的方式。
技术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
工业化思维方式:从浅薄到深刻,从碎片式、经验式思维转向技术带来的条理化、整体化的思维。如计时工具的出现。
信息化思维方式:从深刻到浅薄,使用互联网带来的精力分散的状态,使思维向碎片化发展。
二、“深阅读”与“浅浏览”
“尼尔森于1997年提出一个问题:‘网络用户在网上怎样阅读?
“他的答案十分简洁:‘他们不阅读。”
早期,从文字刚出现时人类不会阅读,到之后逐渐能解析文本,最后终于能进行流利的、深刻的阅读,人脑建立了丰富的神经连接来适应阅读需求,深度阅读的对象也从少数群体扩大到普罗大众。
当我们使用互联网时,深度阅读这件事又成了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
1、 互联网鼓励精力分散式的略读
文章评论 本文章有个评论